什么是经典?顾名思义经典就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。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,古人云: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。这两天我一直在受经典文化的熏陶,读了《论语》,感触颇深。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《论语》开篇讨论的内容便是“学”,这体现了孔子对“学”的重视。
我们第一次接触《论语》,接触到孔子思想便是从这句“学而时习之”开始的。那么,孔子让当时的人们学什么呢?学者们有各自的理解,比如,傅佩荣先生认为,应该是各类典籍和生活中必须的技能。例如:“六艺”和各种礼仪。南怀瑾先生则认为,孔子所说的“学”,到底指的是什么?都需要经过“习”,才能感受到快乐。
在学校时,老师告诉我“学而时习之”是说学习过后,要不断的复习、温习。但是,我不禁想要问一句,这种反复的温习是一个极其枯燥的过程,怎么会让人感到快乐呢?
“习”在《说文解字》里的意思是“鸟数飞“,就是小鸟在练习飞翔时,不停的扇动翅膀。那么,“习”在这里就应当理解为“实践”。也许,这才符合最初孔子想表达的含义。无论是学习具体的知识技能,还是学习如何做人,如果不把理论付诸实践,即便你反复温习,得到的只能是空泛的理论而已。况且,谁会喜欢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东西?又有谁不会对此感到厌烦呢?
对于我们学生来说,我们最喜欢的往往是实验课。当看到那些生硬的公式和定律,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的物理、化学实验展现在自己的面前时,没有人会不感到惊奇和喜悦。我想,在那样的时刻,我们是无比快乐的。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。进入社会,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验证自己的所学。不管是过程中,或是实验过后,我们总能感受到动手付诸实践,所带的快乐和成就感,这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很充实。我想,这应该就是“多动手”的含义吧。
我还记得我在上初三之前,每天就是在班里上课,对于室外做实验我一直都不知道,我甚至还觉得那样做简直就是浪费时间。与其那样,还不如在班里背公式,可是我并不知道公式有多么的无聊,多么的枯燥乏味,忘了背,背了忘,虽然老师们经常说这才是永久记忆的唯一办法,但每天对着枯燥乏味,陌生又熟悉的东西,怎么能乐得起来?
其实我一直在疑惑为什么孔子会在主要讲述学习的章节里,突然提到怎么样治理一个军事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呢?也可能像举例那样孔子想通过治理国家的道理告诉我们,要学到的东西要运用于实践生活中,要做到学以致用。
试想一下,如果学富五车,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不懂得如何解实际的问题,只是死读书的书呆子,他怎么会被称为“出山便可定天下的卧龙先生”?又怎么会使出类似于“草船借箭”这样的妙计呢?
毛泽东曾说过:“读书是学习,使用也是学习,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。”学习是为了帮助我们学会观察、分析具体情况。从实践中,我们又能获得新的体验和知识。这是一种良性、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方法。
所以,不能死读书,也不能读死书,要“求实务本,学以致用”,而且要先学做人,而后再学做学问。
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
除了动手实践,我们还要学会反思自己。通过自我检讨,发现言行中不妥当的地方,展开自我批评,改善自己的错误。这是提高自我修养的好方法。只不过,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:差不多就行了,干嘛非要跟自己过不去呢?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,自我反省就是要克服这种惰性,面对自身的错误。当然,这需要很大的勇气。如果想要有所成就,自我修养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。
子曰: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’’
什么是愠呢?从字面上解释,是心中的怨恨没有发泄出来。别人不了解自己,不生气已经是难得了,如果要做到心中没有怨恨更是难上加难,大概也只有修为极深的君子才能做到吧。事实上,这种方法对于处理矛盾也是非常有效的。生活中,人与人的想法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。只有宽容谦让,人际关系才会趋于和谐。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见解,多听取他人的观点,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修养。
当年周恩来总理在接受采访时,常常会有外国记者提出刁钻的问题难为他。不过,总理脸上总是挂着笑容,从容机智的应答,体现了宽容待人,仁爱敦厚的君子之风。
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”。则是对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”?的一中呼应。”好酒不怕巷子深”。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,又何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!
学校地址:河南省洛阳市伊川滨河新区仁大路与书香路交叉口 查看地图
网址:http://www.lyyhschool.com
Copyright © 洛阳伊河学校 版权所有
Power BY 海南蝶舞文化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
微信扫一扫,关注我们